倍受世界瞩目的中国海洋调查船
发布时间:2024-06-08来源:法律法规点击:1
2004年2月,日本共同社、《朝日新闻》、《日本时报》和主要电视台等日本主流媒体都以相当显著的方式报道了这么一条新闻:中国海洋调查船“向阳红09”号于2月11日傍晚进入列岛久场岛以北约22千米的海域内,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艇发现该船后随即“示警”,探测船则在晚间19时30分许离开。
令人注目的是,日本多家媒体在报道这条消息的时候,均将“向阳红09”号海洋调查船往“情报”、“监视船”上引,误导人们徒生许多联想。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蓝色卫士”官方网站介绍,“向阳红09”号隶属中国海监第一支队,而该支队又隶属于中国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国海监北海总队,主要负责黄海、渤海海域行政管理、保护海洋环境、预防及减少海洋灾害等使命。中国海监第一支队拥有7艘国际、国内较高装备水平的海监公务船,拥有高级船员110人,“向阳红09”号是其中的一艘。“向阳红09”号是综合性海洋科学调查船,可进行海洋水文物理、海洋气象等科学调查研究工作。该船为钢质,双层连续甲板,柴油机推进,双桨,双舵,主要是做中远海及大洋的航行任务。它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于1978年5月24日下水。北海分局的这一些状况很清楚地说明了“向阳红09”号海洋调查船的性质,并且这一些状况也非常容易查清。再之,中国曾多次重申,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向阳红09”号完全是合法合理的正常活动。
2004年4月15日,台“国防部”副部长陈肇敏在“立法院”证实,14日清晨7时30分,台海军雷达发现大陆船舰在台东外海的公海上滞留,海军随即监控并于15日凌晨依据规定通报“海巡署”指派“伟星舰”前往了解处理。陈肇敏还称,大陆船只常常会出现在台湾海峡,其任务不只是调查水文,还调查其它参数。方称“不明船舰”是隶属大陆国家海洋局的“向阳红”级海洋环境调查船。
2004年5月10日,日本共同社等主流媒体又报道了一条消息:日本政府高官5月9日透露,针对中国主张日本最南端的“冲之鸟”为“岩石”,且中国海洋调查船有权在“未经日方许可”的情况下对“冲之鸟”附近水域做出详细的调查活动一事,日本政府决定通过“外长级”等层面向中方表示抗议。早在今年3月,日本《读卖新闻》就已经说到这件事,声称中国海洋调查船近年来已11次“入侵日本经济海域”,在“日本专属经济区”内从事“违法活动”。 中国方面则认为,“冲之鸟”是岩不是岛,所以中方在附近进行海洋科考活动无需事前通报日本。
2004年,有关中国海洋调查船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那么,中国海洋调查船的状况到底如何,中国又拥有哪些海洋调查船呢?笔者根据公开资料对其做一简单分析。
中国海域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海底油气资源、近岸海流、波浪、潮汛、盐度、深海温度差、化学能源、海沟的锰结核等都是可供利用的潜在财富。有些近海资源正在勘探开发,有些尚待进一步调查。海洋开发所需装备大部分由船舶工业部门提供。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通过改装旧船,特别是60年代后的30余年间不断建造新船,慢慢地发展各种专用或综合型调查船,从近海发展到远洋调查,从数百吨级发展到数千吨级以至上万吨级,为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提供了技术装备。这些船舶,有的到过南太平洋,进行大量的高空气象调查;有的到过南极洲,也试取过深海锰结核。1986年和1987年,有些船两次参加中日合作黑潮调查,在西北太平洋100万平方千米海域做综合调查。1987年,中美合作调查南太平洋,中方除派人员参加外,还提供了中国自行研制的调查船和有关的仪器设施。这说明中国海洋调查船的性能和质量在国际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
50年代中期,中国曾利用渔船、拖船和旧军用辅助船改装成海洋调查船,摸索近海调查的经验。195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将一艘排水量820吨的拖船改装成沿海专用调查船“金星”号,在渤海进行海洋水文、物理调查,培养能“下海”的科学技术人员,也为日后调查船的研究设计积累了资料。
1959年到1969年是新船研制时期。为了预报灾害性气候以保证渔业生产安全,1959年7月,中央气象局委托一机部九局研制气象调查船。船舶产品设计院第二产品设计室袁随善等在苏联专家克里诺夫指导下主持设计“气象1”号专用海洋调查船,由求新造船厂建造,于1960年7月交付使用。该船设有气象、水文、化学、生物试验室和制氢室,排水量为834吨,功率为440千瓦。船舶产品设计院还为该船研制了7台专用绞车。为了调查近海浮游生物及经济鱼类资源,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委托船舶产品设计院第二产品设计室设计黄海水产调查船,1959年由求新造船厂建成并交付使用。其后,浙江水产研究所和南海水产研究所也各订制1艘基本同型船。上述3型调查船的共同特点是:上层建筑低,受风面积小,稳性和耐波性较好,体积小,造价低,但船员生活设施较差。
1956年,708研究所和沪东造船厂为山东海洋学院设计、建成了“东方红”号实习船,船上许多设备都是新研制的,如704研究所设计的1.2万米深水绞车、1200米浅水绞车及电缆绞车等。该船采用功率为1975千瓦的8ESDZ43/82型船用柴油机作为主机,并备有主动舵,速率可从4节变到15.3节。船上设有航海、高空气象、水文、物理、地质、地貌、生物、化学等实验室和大教室等,备有139个床位。该船曾出访过美国等,经受了大风大浪的考验,性能好。为了适应海洋综合调查的要求,中国科学院早在1960年就提出海洋综合调查船的预研课题,由海洋科学研究人员与造船科技工作人员共同论证,提出技术任务要求,按系统原则分工协作。1961年秋,由708研究所主持该调查船的总体设计,702研究所进行水动力模型试验研究,704研究所设计专用设备,1965年由沪东造船厂开始建造。由于受“”的干扰,1968年10月才试航交船,由国家海洋局接收,命名为“实践”号。该船是中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排水量3165吨。船上设有水文、物理、水声、重力、地磁、波浪、气象、化学、底栖生物和微生物等实验室,还有施放气球(用于测量高空气象)用的制氢室和必要的防爆设备;甲板上装有9台深水绞车,包括索长1.2万米的深水液压绞车、1.37万米底栖生物拖网及海底采样绞车、6000米地质绞车、双滚筒电缆绞车等。许多甲板专用机械都是首次研制的,如1000米水深海域抛锚的锚机等。该船用双桨推进,采用2台国产 6ESDZ43/82型主机,总功率2×1470千瓦,服务航速14.5节,设主动舵,最低航速为3.75节;住舱有106个床位,有空调。船体的结构设计保证该船可在薄冰区作业。该船在多年工作过程中曾经受过12级大风的考验,证明稳性和耐波性良好。
1969年,为进行新型水声设备海上性能测试,由708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了双体水声试验船,1972年又建成其改进型船。
远洋调查船的任务是在洲际运载火箭发射试验之前对各预射海域的水文、气象和地理等海洋条件进行考察,以便选定数据舱落点海区;在临试验之前,尚需作为海上气象中心来收集、分析和预报气象。1967年到1969年,几经论证,最后由国家海洋局提出海洋调查船战术技术任务书(代号为 643)。根据对工程总进度和系统分工的要求,辅助船由六机部会同海军、国家海洋局、总参谋部气象局以及上海市负责,并成立工程辅助船办公室负责现场协调。该船由708研究所担任总体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并由所、厂和国家海洋局等单位组成三结合设计组,张炳炎主持第一次方案设计。1973年,该船技术任务书进行复审,会上提出要求海洋调查船与打捞救生船合型。为此,重新拟定了技术任务书并开始方案设计。所谓合型,即两船的主尺度和线型相同,上甲板以下主船体分段及结构、机舱布置、主机和轴系等基本相同,上层建筑则不求相同。这样做才能够减少一次船体放样,以节省工作量,加快建造速度。1974年,对满足合型要求的两型船方案进行设计审查后,为加强三结合的组织领导和两船合型的技术协调,合并了各自分立的三结合设计组,改建为两型船统一的三结合设计组,并成立了领导小组。1974年12月完成技术设计和审查工作。该船施工图纸是按江南造船厂的造船工艺设施和条件绘制的,技术责任仍由708所负责。该船于1975年6月开工,1977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
“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调查船满载排水量为1.32万吨,具有抗12级风和环球航行的能力。船上设有气象系统(由气象、测雨、测风雷达,氦气高空气球施放装置,卫星云图接收机和气象火箭等组成)、通信系统(以30千瓦的短波为中心)、海洋调查实验系统(由水文、地质、地磁、重力、生物、海浪、光学等实验设备和试验室组成)和水声试验系统,装备有直升机及其起、降、存放设施等,担负高空气象探测、远洋科学考察、水下通信试验和中继通信等任务。该远洋综合调查船除1980年5月参加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运载火箭的海上试验,作为航线和落点海域的气象中心外,1984年12月好似首航至南极乔治岛海域并对南大洋进行了考察,为中国南极处女航做出了贡献。在返航途中曾遇到12级台风的侵袭,仍安全返航。
70~80年代以来是海洋调查船的发展期。通过前15年的海上作业实践,认识到海洋调查船既需要在海上准确定点,又要在同一海区各网点同步观测,适时处理信息数据,只有成队配套才能达到较理想的要求。因此,既需要发展综合各学科研究的大型调查船,也需要发展一些高效专用的小型调查船,各司其职,专业间互不干扰。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船型除上述“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外,还有各种用途的海洋调查船。
为了保证海道测量的准确性和港口航道的稳定性,海军委托708所设计长艏楼型1220吨级航道测量船,由中华造船厂于197O年建成。该船为双机、双桨、双舵,可作高速和低速航行,设有集控机舱,导航、定位、测深、计程和通信系统完备。为适应国际海运日渐增长的需要,上海、天津和广州航道局委托上海船舶设计院设计小型水文测量船,由东海船舶修造厂于1971年建成并交付使用。该船备有测深仪、电台、雷达等,先后共建造ll艘。
1975年,由上海船舶设计院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的地质钻探双体船,可在Ⅲ类航区钻深60米,适于在长江下游和近海岛屿附近作业。
1972年建成千吨级海洋水文、气象调查船“向阳红07”和“向阳红08”号。同年,由沪东造船厂设计建成3300吨级中型海洋综合调查船“海洋1”号和“海洋2”号。该船配用功率为3310千瓦的 9ESDZ43/82型增压柴油机,单桨,航速20节。次年起,又陆续建成“海洋3”号和“海洋4”号石油物探船,“科学1”号和“实验3”号海洋调查船,以及改型的海洋调查船“海洋11”号和“海洋12”号。
为了开发南海深海水产资源,水产部委托708所设计、广州渔轮厂建造南海渔业调查船。该船为1325千瓦双桨尾滑道型,1975年交付使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为配合地质部和石油部对浅海进行石油普查,要求研制地质勘探兼作水文、气象、磁场和重力场测量的调查船。由708所设计、求新造船厂建造的千吨级 625-l型船,于1975年交船。略加修改的姐妹船625-2型在广州造船厂建造,1982年交船。这两型船共建造6艘,均设有用气爆地震勘探法测海底地层构造的设备,漂浮组合电缆3000米,8台专用绞车,还装有双频道自动卫星导航系统。
为了进行远洋调查,1972年国家海洋局委托708所设计比“实践”号更大型的海洋综合调查船,并由沪东造船厂于1978年建成,命名为“向阳红9”号。该船为双桨,双主动舵,排水量4437吨,能耐12级风,首次试装减摇水舱、电渗析制淡水装置,还装备有重新研制的6000米地质绞车、1.37万米底栖生物拖网绞车,以及包括卫星导航、多普勒声呐和万米测深仪的导航设备。
小型专业船的代表性船型为船长仅60米的扫海测量船。该船由708所于1976年开始设计,桂江造船厂于1982年建成首船,翌年又建成第二艘同型船。该船排水量只有676吨,但功率却有2×810千瓦;备有双可调螺距螺旋桨,主机联控,在适应南海风浪的条件下可低速拖曳软式定深扫海具,所有导航、定位和通信设施均系国产。该船设计时曾通过电算优选船型,重视耐波性能,在南海试航时,虽受台风影响,但航态平稳,失速较小。■
上一篇:黄庆涛:用奋斗诠释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