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央企楷模
发布时间:2024-06-03来源:提升机电控点击:1
在世界最大的煤炭供应商神华集团,在中国最大的两亿吨煤炭生产基地神东,有一座高踞“全球第一矿”峰巅的井工煤矿——大柳塔煤矿。
大柳塔煤矿的“全球第一矿”殊誉,首先奠定于大柳塔煤矿一次次所创造的中国乃至全球“第一”:全中国第一个设计建设600、800万吨年产能的大型井工煤矿;全球第一个先后率先建成年产能1000、2000直至3300万吨产能产量特大型现代化井工煤矿的中国煤矿;还有更多的与其特大型现代化煤矿模式伴生的中国乃至全球第一的系列先进煤炭开采工艺和技术装备。
大柳塔煤矿1996年正式投产迄今21年来,累计生产煤炭4亿多吨;2005年至2016年底累计实现利润475.3亿元;其中2016年实现利润45.2亿元,全员工效以127吨/每工水平。该矿历年来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始终遥据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
然而,如果仅从煤炭产能产量等考量仅仅是表现,还不足以完全彰显大柳塔煤矿“全球第一煤矿”的重大战略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是全球第一个对传统井工煤矿模式进行颠覆式新技术革命的中国煤矿,不仅推动了中国还推动了世界煤炭工业的技术革命。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我国尚处在改革开放的春天,神府东胜煤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帷幕刚刚拉开。大柳塔煤矿作为首批开建的重点矿井项目,最初的设计建设模式与其它井工矿井一样几经变化,开始按传统煤矿年产30万吨井型考虑,几个月后改成了60万吨,又过几个月改成120万吨,于1987年9月开建;1990年1月,又进一步按600万吨年产规模实施改扩建,并分为平硐、斜井两期工程,一次设计、分期建设。1996年l月,矿井一期360万吨工程建成投产。
即就是在今天的神东乃至全国,年产600万吨规模的煤矿也不算小,更何况在30年前的改革开放早春季节,它更是石破天惊的“东风第一枝”了。当年的人民日报曾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著名记者刘燮阳现场采写的大柳塔煤矿一期工程投产的重分量报道。
然而,假如没有当年建设者对矿井建设模式的第一次颠覆性技术革命突破,不仅600万吨煤矿无从谈起,乃至后来的1000、2000、3300万吨规模更会成为天方夜谭。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柳塔煤矿最初的传统井型模式设计建设,由于思想观念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性,习惯性地照搬、克隆传统煤矿的模式,矿井运输、通风大巷一般多设计、建设在岩石层,煤炭、岩渣、材料等采用轨道、矿车及绞车提升运输方式。其原因,一是基于岩石层的稳定性、安全性较强;二是基于利用岩石层与煤层的落差形成上下贯通的坑穴,作为储存、转运采煤工作面所产煤炭的煤仓及溜煤眼。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矿井规模也多设计为几十万吨至百十万吨,超过100万吨即为大型煤矿;即就是从国外引入综采技术的初期,综采工作面也多以年产60、70万吨设计考量。
因此,即就是面对地质赋存条件良好的神府东胜煤田,大柳塔煤矿等矿井最初的设计的具体方案,依然是井下主巷道全部布置在岩石层,布设三个综采工作面及两个高档普采工作面,沿运输大巷方向设置6个煤仓及溜煤眼,中央煤仓直径为9米等。后来,建设者根据煤层硬度大、较为平整等特点,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并与上级公司及设计单位达成共识,大胆对原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变革:把岩石巷道改放在煤层掘进,采取喷射沙浆封闭成巷方式;综采工作面单产达到100万吨以上;溜煤眼仅留一个中央煤仓,后来干脆取消传统的煤仓工艺,采区出来的煤立即进入运输巷道,通过长距离、大运力胶带运出;辅助运输采取无轨胶轮车方式等。据当时的计算结果,仅因此而减少的岩巷、工作面、煤仓和去掉的煤巷支护等共计节约投资1858万元,更重要的是矿井建设进度大大加快,并为采用世界先进采掘技术装备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建设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奠定了基础。
但凡对传统煤炭工业、煤矿建设模式熟悉了解的人士,都应该清楚大柳塔煤矿当年这种煤矿模式变革的颠覆性、革命性意义。不仅600万吨以及1998年后的800万吨改扩建规模,在当时的中国井工煤矿中已属于最大的“国家重器”,而且它开创的井工煤矿设计建设模式变革更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开先河之举,对我国煤炭开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正是基于大柳塔煤矿的这次技术革命成果及在矿区的全面推广,神东总结形成系统的以无盘区划分全煤巷布置,超长工作面布置,辅巷多通道快速搬家技术,井下直接供电技术,多巷道、大断面、低负压、大风量通风技术,无轨胶轮化运输方式等大柳塔煤矿首创技术为核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煤炭开采体系,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煤矿用工数量多、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等弊端,极大释放了矿井生产能力,降低了投资建设成本,更为安全高产高效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正因为有了第一个“中国第一”的奠基,大柳塔煤矿才不断实现跨越式变革发展,有了后来更多的“中国第一”“全球第一”——2001年大柳塔单井年产原煤突破1000万吨;2003年双井年产原煤突破2000万吨;2014年核定批准年产能、实际年产量均保持在3300万吨水平;加上2011年布局推进的“安全绿色智能”数字化世界一流示范矿井建设,大柳塔煤矿特大型现代化建设发展领跑者、擎旗手的地位更加难以撼动,稳据中国煤炭工业“大国重宝”的最高峰,并被业界广泛赞誉为“千万吨矿井的孵化器”。正应了国际上“普通的企业出成品,优秀的企业出品牌,卓越的企业出标准”经典之言,大柳塔煤矿及神东其它千万吨井工煤矿的诞生,推动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井工煤矿设计建设观念及规范标准的革命,使矿井产能规模比传统煤矿提高数倍乃至数十倍。千万吨级以上矿井已经在全国各地主要煤矿区雨后春笋般崛起。
早在大柳塔煤矿首创千万吨矿井刚一惊世亮相,就有煤炭业界专家予以高度评价:“2001年中国煤炭工业出现了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井工煤矿,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煤炭开采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现代井工煤矿规模化开采的最新台阶。当前一批生产、基建和设计的煤矿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这是中国煤炭工业在新世纪之初发展的一个闪光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习还对全国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问题多次直接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的经典论断。这既给我国煤炭工业指明了发展趋势,也让神东及大柳塔煤矿干部员工更感“全球第一煤矿”使命的神圣,更感企业安全发展、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清洁生产责任的重大。而大柳塔煤矿的“全球第一煤矿”的重大价值,也因此得以更加彰显。
大柳塔煤矿“全球第一煤矿”的最大价值,首先彰显在一石三鸟破解世界百年煤炭开采难题上。正是基于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更高的思想境界,基于对传统煤矿安全风险高危、产量效率低差,以及对荒漠区创业恶劣环境危害的切身感受,大柳塔煤矿在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的过程中,格外的重视煤炭开采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建设,坚定秉持神东“以人为本,安全生产;无人则安,零事故生产”的安全生产理念,“一次性开采煤炭资源,建设永续利用的生态资源”和“产环保煤炭、建生态矿区”的生态环保建设理念,自觉肩负起“大国重宝”的社会责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煤炭开发建设与生态治理再造并重”方针。通过多方面“中国第一”“全球第一”式的技术创新成果,从矿井设计建设到采掘生产布局,从煤炭资源回收到废物排放及利用,从采空塌陷区治理到开采区大面积绿化,从荒漠区环境保护到生态再造,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构建和实施,形成科学系统的安全生产、高产高效与绿色开采技术体系,成为神东一石三鸟破解高产高效与安全生产、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难题“两大难题”,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高危产业向本质安全型企业、环境污染型向清洁环保与资源节约型“三大转变”取得重大成功的杰出典范。
大柳塔煤矿“全球第一煤矿”的最大价值,其次彰显在安全高产高效生产上。在中国传统煤炭矿区,1000至3000万吨产能的矿工总数少则数万人,多则上十万、数十万人,成为事故多、产量低、效率差的根本原因。大柳塔煤矿一开始就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建设方针,后来又热情参加“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创建,首创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超大采煤工作面与千万吨矿井建设成套技术,为安全高产高效生产奠定坚实基础。矿井投产早期总人数不过几百人,到今天的3300万吨产能产量规模也不过2000人。矿井自1996年1月一期工程投产至今,已经累计安全采煤4亿多吨,连续19年被评为全国特级安全高效矿井,连续8年年产煤炭逾两千万吨实现零死亡,一次伤亡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完全杜绝,一般性个别伤亡事故也少有发生,安全高产高效从始至终保持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
大柳塔煤矿“全球第一煤矿”的最大价值,再次彰显在环境保护、绿色开采的突出贡献上。大柳塔煤矿位于沙漠化严重、生态极度脆弱的毛乌素沙漠向黄土高原过渡的荒漠荒原区,风蚀区占到总面积的70%以上,年均降水量早前仅300-4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2500毫米,植被覆盖率仅为3—11%,历年向黄河输入的泥沙不计其数,因此被列为国家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该矿在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中,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着力改变就破坏搞恢复、就开采搞保护的狭隘、被动治理的观念,自觉追求绿色开采、绿色发展趋势,创新以大规模、高强度开采提供资金保证,井上下互动,用大范围的治理来控制小范围采动沙化,走一条主动型环境保护和生态再造的路子,煤炭绿色开采新技术革命成果丰硕。不仅杜绝了责任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而且既收获了金山银山又收获了绿水青山。首创的分布式“地下水库”技术,实现了井下生产污水零升井,年循环利用水量280万立方米,节约外购水费、污水处理和外排费等费用6000万元;在矿区其它矿井推广建成35座地下水库,储水量高达2499.5万立方米,历史最大储水量3100万立方米,相当于地面建设2-3座1000万立方米以上中型水库和2个多杭州西湖的水体量。矿井地面厂区通过园林化建设使绿地覆盖率达到35.6%,被评为中国最美矿山。“产煤不见煤,采煤不见矸,矸石不外排,天蓝荒漠绿,煤海碧水流”,成为这个“大国重宝”“王冠明珠”美丽景象的生动写照。
大柳塔煤矿在推进国家煤炭工业变革发展大社会责任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还成为推动所在地省市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和台柱子。陕西神木县连年跻身全国及西部经济强县,尤其是大柳塔镇由之前的无名小镇发展成我国西部经济强镇,成为陕西第一大镇和国家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大柳塔煤矿更是发挥火车头作用,在经济、社会、人文、科技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仅近年3000多万吨年产煤炭的产值及税收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
劳动者创造世界,创新者创造世界。大柳塔煤矿这座“全球第一煤矿”,恰是一茬茬大柳塔人劳动创造、创新创造浇筑的巍峨丰碑。这座丰碑既是物质的技术的,也是非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特别可贵的是,一代代大柳塔人前赴后继奋进在创业、创造、创新的路上,不仅铸造出“全球第一煤矿”的物质技术、精神文化丰碑,同时把自己铸造成一流的矿工队伍。
大柳塔煤矿“38军”一直在神东矿区闻名遐迩,甚至成为神东及神华“艰苦奋斗,开拓务实,争创一流”企业精神的具象化身和形象代表。人们正是借用抗美援朝时38军的赫赫威名,对创业初期的38名功勋成员给予至高赞誉。那是1987年的6月,韩城矿务局选派由矿长樊治国等38名管理、技术、工人骨干组成先遣军,千里北上大柳塔荒漠创业建井之初,由于当时各方投资等工作没有到位,而当地每年寒冬降临早,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生存条件极差,如果不在11月份冬季来临之前做好必要准备,38人要么困守当地,要么暂时撤退回内地,等来年三四月开春之后再作打算。暂时寄居在附近林场的矿长樊治国等人,感到不能坐等,得靠的老“法宝”,像大庆铁人一样“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在党组织的领导下,38名创业者中的24名员,更是发挥身先士卒的先锋模范作用。
樊治国亲自开着吉普车跑神木建行苦口婆心申请到200万元贷款,一方面安排征地30亩,自己动手3个月盖起3000平方米临时房;一方面安排主副井必须掘进50米,以便冬季地面封冻后井里能够继续施工。井口开建后,矿长抱电钻,副矿长当起炊事员,科长开吊车,副科长干装卸工。由于塞北冬季来临早,施工现场很快就进入天寒地冻期。因气温太低的原故,樊治国在一次坐车外出时中途熄火,他在车头前帮司机摇发动机时,摇把脱手反弹把他的左手臂打骨折。为了争取时间,他坚决不去医院治疗,强忍着疼痛找来两块木板,把骨折的地方简单固定后继续赶路。回到矿建工地后,见不能抱电钻打眼,就吊着一只手臂开吊车,或到附近河里破冰挑水做饭。当地一位老乡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将自家仅有的10颗鸡蛋送到樊治国面前:“你这股子劲头,让我想起了红军的‘长征精神’!”
1987年12月初,大柳塔煤矿井巷工程已掘进了500米深。时任华能精煤公司副总经理的刘向阳到现场考察矿井建设情况时,被“38军”的精神深深感动,连夜亲拟电文发往北京总部,要求速拨大柳塔煤矿500万元基建款。后来,樊治国他们将500万元中的200万元用于归还银行的200万元贷款,其余的300万元作为后续建矿资金。
大柳塔矿井筹建初期资金、建材匮乏,员于国文主动挑起重担,每天一次用汽车到包头拉货,来回400公里当天打来回,把钢材、电器、水泥、生产工具等其他生产物资都采购到位,保证了前期施工的顺利进行。一次从东胜物资局往回拉雷管时,正赶上寒流侵袭刮大风,沙子把路埋了一米多,车子过不去,就铺上木板、帆布,冲过去一段以后,再把后边的木板倒过来向前冲。快到大柳塔时车却掉进冰河窟窿,只好跑回工地叫车拖出来。
以“38军”及号称“129师”的129名第二批创业者铸造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精神,30 年来一直在几代大柳塔人中源源传承、弘扬光大。这座“大国重宝”就像锻炼打造人才的大熔炉,走出过中国工程院院士,走出过神华、神东公司级别多位专家型领导干部;神东公司前任董事长、现任中国神华副总裁张子飞,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鹏等人,均是从该矿采掘一线的普通矿工、区队技术员起步;走向神华其他矿区及神东矿区的管理、技术人才则更多;至于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长城内外、走向大江南北的管理型、技术型高品质人才,多年来更是不计其数了。该矿因此也被赞誉为神东、神华的“黄埔军校”。当年作为矿井巷道从岩石层改沿煤层布设技术变革的主导者之一、时任矿总工程师赵长海,近年作为矿井分布式“地下水库”等技术创新的主导者之一、现任矿总工程师陈苏社,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同时,这座大熔炉既铸造出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在内的众多先进集体、个人,又超导般吸引博士生、研究生及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进来,自愿在这座大熔炉里锻炼成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2015年的全国劳模薛占军,博士生王连生。2015年“五一”前夕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接见的薛占军,1990年进矿后受“38军”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精神的熏陶,并积极践行、参与企业精神的铸造,从农民协议工成长为连采队队长、全国劳模,在世界首套全断面高效快速掘进机系统的工业试用中勇于担当,立下汗马功劳。以“博士矿工”闻名全国的博士王连生,不仅在机械自动化研究方向上专业造诣深厚,而且对煤炭开采事业充满热情,入企几年来一直在井下从事采掘一线工作,很快成长为连采队队长。2015年8月,大柳塔煤矿薛占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王连生也成为重要成员。截至2016年底,工作室共完成科研项目25项,申报专利13项且7项审核通过,收集五小创新成果239项,创造效益2400余万。
文化是人的灵魂,精神是灵魂的灵魂。大柳塔煤矿全体劳动者的精神面貌,还有几代人30年所铸造的以创业、创造、创新灵魂的精神文化丰碑,在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下,经过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的洗礼,不仅显得更为雄伟、壮丽,而且正以更加高昂的新姿态迎接党的十九大的新洗礼!